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暨纸本绘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
策划:姜中立
学术主持:盛葳、郝青松
合作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盛葳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吴苏荣贵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张京生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郝青松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郑金岩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姜中立接受书画频道采访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姜中立教授以“多元艺术时代与基础教学”为主题,提出“在艺术多元、信息均等的时代下,基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那些能力?”等问题,展开了本次会议的开场话题。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副主任郑端祥以 “艺术的算法,不能教还得教”展开话题,讲述了中国美院三部一体、求同存异的大基础教学体系,用丰富的案例讲解了中国美院的基础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他认为,基础教学要以美术学为根基,以造型能力培养为内核基因,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语言基础和创意基础。创造是一个结果,创新则是一种理念。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张士俊围绕版画系基础教学的情况和特点,讲述了专业通识和课程设置关系问题中的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认为关注媒介材料和作画步骤在基础教学中十分重要。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结合张士俊的发言进一步谈到在学科大基础下的两个问题:大视觉艺术的基础,围绕各专业媒介和专业创作的基础。他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色彩基础教学为例,谈到围绕任何一种媒介所形成的基础训练都会形成一种艺术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脱离了具体专业媒介的大基础要如何纯粹地去探讨,则会进一步引发对基础教学的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主任罗奇从广美四个工作室八个课题制的教学模式出发,谈到了基础的定义问题。他认为基础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艺术的创作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要把思维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苏海江从基础课程的实验与创新角度,分析了央美基础教学的精微素描教学中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素描笔记绘本课程,讲述了这些精致素描背后的动人故事。精微素描是要用技法刻画细节,解决学生认识生活、技法、审美的问题。对放大后被忽略的细节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开端。从极致化的素描关系中探索绘画和社会、艺术的关系,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极致的专注中达到静心的效果。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教研室主任朱海由创作的眼光反思了今天基础教育的成果,具体谈到如何看待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指出在信息时代对美术基础教育形成转化的认识过程。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郭雅希则从文化与大美术的视角对基础教学进行了一种深度的解读。他认为基础课程的实验与创新在于如何面对时代,如何面对本体,涉及到教育、文化和艺术层面的问题。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遵循多元教育的原则,多一些包容和宽松的环境,少一份功利的心理。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杨伟孝从逻辑叙事到文化语境,从视觉实验到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西美的基础教学模式,提出了由造型“知识点”到造型“超市”的教学策略和通识艺术基础人才的培养方案。他认为基础教学是一个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曹丹谈到,今天的基础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以写实为标准的固定造型模式,但实际上,艺术的媒介和方式是多元化的,在基础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在多元化的时代,应该不断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艺术,艺术当随时代,而不是固守过去的标准和法则。
天津美术学院刘金库博士以美院如何进行通识教育为题,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必要性和方法途径,指出提倡开展通识教育绝不是否定专业知识技能对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而是在求学阶段学生应该尽力拓宽学术视野,避免出现单视野的受教者。并且在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美院基础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在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培养他们对经、史、子、集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法的教学。
姜中立在研讨会上发言
盛葳主持研讨会
郝青松、盛葳在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郑端祥在研讨会上发言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张世俊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在研讨会上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 造型艺术基础部主任罗奇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苏海江在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