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诗性绘画。中国画中的线,有独立的美感,源自于其工具的特性。
道咸中兴,碑学兴起,当时见不到古人书帖。固而书家多以碑版为宗,从而也波及至绘画。后人一味强调金石气息而忽略书法本体的现象是有问题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都是受碑学影响。黄宾虹画语录,自始至终都是在强调金石气。
中国画与自然没有关联,与书法有关联。宋画在自然中找不到景观原形。中国画讲求师造化,画的是心中之景,非眼前之景。师造化不完全等于对景写生,绘画从自然中来,但不是自然的如实描摹,追求的是心里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然之景,就没有格调了。
中国画讲求程式化,像诗词韵律。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上帝创造世界。首先观察、理解自然,然后转化成画面语言。
古代书法是有密法存在的,但已经失传了。密法,在乎执笔,书法用笔,千古不易。要有标准,注重法度的传承。中国画的标准在哪?边界在哪?应以古人为标准,审美可以随时代,而非笔墨随时代。
风格不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出来的风格是虚假的,武大自有风格,不掩潘安之才。
宋唯源:曾用名宋筱明,字胤儒,1957年生于北京。198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叶浅予教学实验班,得益于人物、山水、花鸟三者并重的教学体系。宋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真诚与纯粹已深入骨髓,集传统之大成,山水、人物、花鸟兼能,写意、工笔、水墨、重彩并擅。宋唯源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期间得到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等众多艺术大师的亲传,毕业作品荣获叶浅予奖并留校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当时中央美院国画系最年轻的教师。
1991年后,宋唯源在海外讲学并游历十余年,对东西方绘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认为因东西方审美取向各异,文化背景有别,故而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方法各异。所以绘画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也不同,他越发感觉坚持中国画“血脉纯正”的必要。当他变换了立足点回首中国本土绘画时,如出庐山而观其真面目,首次提出了中国画的“血统论”,主张中国绘画要“血脉纯正”。他倡导中国绘画的纯粹性,举起了复兴中国画“艺术本源”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