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杰,1958年出生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天津工艺美校,天津美院,后赴日本,欧洲学习考察。 1991年考入维也纳应用美术学院大师级班。在中国求学其间程亚杰就已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及创作才华。先后多次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展及世界性大展。获奖频频。特别是打动美国藏家的《细雨无声》以及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的幻想油画《银花》.油画《心曲》更是以其优美,抒情的画面引起诗人的共鸣。经历了日本,苏联,欧美各大美术馆的考察学习。在维也纳幻想写实画派创始人胡特(HUTTER)教导下。程亚杰创作的油画《我的宝贝》赢得入选欧洲著名的SHEBA大赛。
杜仲华新书《玩转地球的色彩魔术师》选载
作家、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长篇传记《玩转地球的色彩魔术师》,即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生动流畅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画家程亚杰独荡欧、亚、美各地,以燃烧的激情和不倦的奋斗,进行艺术“朝圣”
和绘画创作的故事。全书约15万字,130余幅图片,精装全彩印刷,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
以下选载的是书中的“图片故事”。
1,《心曲》,诱发了汪国真的诗情
程亚杰在天津美院读大二时,接画了一套天津人美的连环画《失物招领》,用水彩画的形式,特写的手法表现人物,积累了一定经验。一天,他看到妻子坐在椅子上打毛衣,当脸侧成45度角时,侧逆的阳光勾勒出她脸部的轮廓,线条很优美,于是产生了创作《心曲》的冲动。她让搞服装设计的妻子穿上自己编织的一件鹅黄色宽松式毛衣,摆出一个背面、侧脸的姿式,画了一幅速写,然后开始构思草图。经过近三个月的创作,《心曲》问世了。画家用古典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位美丽而娴静的女孩,坐在钢琴前凝神弹奏“心曲”的半身特写。之所以说是“特写”,是因为画家为突出刻划人物,而省略了所有繁枝末节,如钢琴只露出一点琴键、放在身后的左手上拿着一本乐谱,做为“弹钢琴”的象征性符号。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写实+梦幻的最初萌芽。
有趣的是,这幅画被当时发行量很大的《诗刊》发在封底上,并请偶像诗人汪国真配发了一首诗——
“只一个沉默的姿态,便足以让世界着迷。不仅因为是一尊圣洁,不仅因为是一片安谧。还因为是一面昭示,还因为是一个启迪。还因为她以现代人的形象,告诉我们——沉思是一种美丽。”
2,黑海天体浴场风波
1991年夏,程亚杰与大伯等人结伴前往黑海旅游圣地索契度假。一天,他们正在海边晒太阳,忽然,不知是谁发出尖叫声:“哇,快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的沙滩上,金发碧眼的男男女女们一丝不挂,优哉游哉地嬉戏欢笑着。原来,在苏联也有“天体浴场”!一霎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谁也不好意思再前进一步。程亚杰见状,忙拉着一位医生作伴,从小路迂回过去,在旁人的嘲笑中,“偷窥”了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人体,对画家来说并不稀奇。程亚杰在天津美院上学时,就画过很多人体模特儿。但在阳光下和自然环境中欣赏人体,对程亚杰来说还是有生以来头一遭。原来,阳光下的人体与室内灯光下的人体,竟有着本质上的天壤之别!它是那样生动、鲜活、圣洁、美好,可以说是上帝最完美的创造、大自然最得意的风景,也是一件最精致最奇妙的艺术品!艺术家真是太幸福了,他们与上帝同在,共同塑造和讴歌着人世间的美。在程亚杰以往的和其后的创作中,人体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尤其是他的人体速写,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便通过结构精准的线条,寥寥数笔,勾勒出人体的形貌和姿态。
3,女孩与猫的故事
1994年春,正在奥地利应用美术学院“大师班”学习的程亚杰,得到一个迟到的消息:欧洲画坛有个著名的雪巴(SHEBA)大赛,面向全欧征集作品,而维也纳实用美术学校是大赛组委会收件处之一。等到他心急火燎赶到大赛收件处时,被告之报名已经结束,参赛作品也已收齐。但亚杰特想参加。于是,他连夜跑到他新结识的一位奥地利朋友沃尔夫家中。
确切地说,沃尔夫是亚杰作品的收藏者。说明来意后,沃尔夫问:“你想参赛,有现成的作品吗?”
“是呢,我差点忘了,我还没准备作品呢!”
“什么?你不是开玩笑吧?”
“我真的是特别、特别想证明一下我自己!”
交谈间,沃尔夫的女儿、一个栗色头发、皮肤白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与一只黑白花的小猫眯捉迷藏。亚杰忽然灵机一动,想起SHEBA大赛的赞助商是一家猫食品公司,如果画一幅女孩与猫的油画,一定会引起评委们格外关注的!
翌日中午,一头大汗的亚杰一手提着画箱,一手提着绷好画布的画框来了。他要当场画一幅女孩与猫的油画。亚杰凝神屏息地观察着,发现她有一个好姿势时,迅速用画笔确定位置,勾出大致轮廓。但女孩儿天生好动的性格,使她不可能长久保持一种姿态。加之她身上的猫也极不老实,不断挣脱束缚四处逃窜,然后女孩起身追赶,亚杰便只好凭着记忆默写。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两小时后,人物形象初见端倪,色调也已铺出,需要深入刻划了。他便让女孩重新落座,摆好姿式,一边与她聊天、逗她玩,一边细心收拾画面,由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直到“画龙点睛”,描绘出人物的表情与神态。不到半天时间,这幅名为《我的宝贝》的油画便告完成。
转天,亚杰兴冲冲将尚未干透的《我的宝贝》送到收件处,取了一张参赛登记表格,填好,放在已经封档的档案袋的表面,把画作随手放到走道上,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开了。暗忖,管它呢,听天由命了!
一周后,大赛结果公布,亚杰又一次爆出冷门:他校友的参赛作品全部落选,只有他的《我的宝贝》榜上有名!
4,为新加坡“国父”画像
1995年,程亚杰在新加坡遇到一位画廊老板,告诉他一个消息:新加坡正向世界各地征集“国父”李光耀的画像,你画得这么好,何不试一试?于是,经他引荐,程亚杰与一位新加坡政府部长见了面。在部长带领下,他近距离接触了李光耀,观察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捕捉其形神特征和第一印象,并将其完整地储存在大脑的“硬盘”中。然后,部长又为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有关李光耀的图文资料,包括他各个时期的讲话录音、光盘、影视和书籍等。在做足了创作前期的“功课”后,程亚杰才开始构思画面。
画中融入了画家对一位世界级领袖的思考与理解——包括他所谛造的国家、他的执政理念、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等等。基于此,亚杰在构思过程中,并未像传统的人物肖像画那样,仅仅描绘主人公的个人形象,而是在主人公背景(恰恰在他肩部)的位置,设置了一组普通百姓的形象:他们正沐浴在阳光下,幸福、和平地生活着,使领袖和人民之间,存在着一种巧妙的内在的联系,从而赋予作品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亚杰通过胡特的言传身教已认识到:画人,不能简单地追求“形似”,所谓“像”只是基础;画人,最难的是“神似”,是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气质,选取的角度、动作、神态都必须是最典型的。生活中的李光耀威严,不苟言笑,颇有领袖风度;但当他与人民在一起时,又表现出一种慈父般的长者风度。所以,他将笔下的李光耀处理成稍稍俯身的角度,一头银发,衣着休闲,微笑的脸上洋溢着从容、自信、慈爱的神情,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十分具有亲和力。
三个月后,当部长将画像送到李光耀手中时,老人家非常喜欢,将画像悬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李光耀肖像画的问世立刻成为新加坡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联合早报》《新明日报》《联合晚报》《海峡时报》等纷纷予以评论和报道,新加坡电台还连续播出了介绍亚杰艺术经历的专题节目。
5,《创世纪》,人是创造世界的“魔术师”
胡特的“梦幻现实主义”,本质上就是要表现现实中不存在的、照片拍不到的东西。程亚杰的《创世纪》采用的便是这种手法,即有三度空间和质感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重组的方法。
画面上,一个倒立的人,将自己的上身和头部藏在一把小桌和一块幕布里,只露出一个桌孔和一个镜头,两腿之间,夹着一个地球。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分布其间的甲虫、古堡、大雁、田园。画家通过这样的梦幻画面,想要表现的是,地球上虽有万物生存,人类仍是其灵魂与主宰,西方宗教中所谓上帝创造的伊甸园,仍是由人来支撑的。人类就像“魔术师”,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变魔术是需要遮挡的,就像画面中表现的那样;又像过去的照相师,用座机拍照合影时,需要用黑布蒙上脑袋一样。因为镜头中的影像是倒着的,所以画面中的人也被处理成倒立式。画家用古典的手法、现代的创意、胡特的梦幻,实践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多数画家是再现现实,他要创造的是想象中的现实。
6,《底牌》,对未知的探索最刺激
人在打处牌时,无论手上的牌多好,都不如对下一张牌(底牌)抱有更大的兴趣与期许。人做任何事时,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这个过程最有动力、最刺激:你的所有希望,所有想象,都在这张底牌上,一旦欣开,结果反而不重要了。这便是程亚杰创作《底牌》的缘起。
这张画和其“姊妹篇”《游戏人生》中的美少女,都是以他的女儿做模特的。怎样表现少女手中和画面中的扑克牌呢?却让画家颇费了不少脑筋。因为扑克牌中的J、Q、K,都是平面的,不适合油画表现,所以,他将扑克符号用三度空间表现,若有若无,糅和到背景里;又用伦勃朗式的光线,烘托画面的主体(美少女),通过其丰富的动作表情,承载一个大主题: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下一个未知数,而底牌就是未知数。绘画与诗一样,不可平铺直叙,索然寡味,而应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联想,甚至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