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 《书法不是艺术》---宋唯 ◇ 宋唯源山水 ◇ 宋唯源 临 石涛山水书法小

情到真处气自华---访画家袁汝波

来源:未知 | 2017-03-23 12:34

1956年生于河南开封,现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以水墨写意人物画为主,体现现实主义画风,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笔墨修养深厚。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收藏。多幅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 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全国首届线描展”。 在“当代国画优秀作品进京展”中,得到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的接见并获得高度评价。作品曾入编中央美院美术研究主编《2004年中国画艺术年鉴》、中国国 家画院艺术科学研究课题《画品丛书·袁汝波篇》、《二十世纪五零一代中国画·人物卷》、《当代中国画名家》。多幅作品在美国、意大利、卢森堡、韩国、中国 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展出。多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等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

出版有《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袁汝波》、《当代美术家·袁汝波》、《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袁汝波画集》、《中国当代画家自选小辑·袁汝波》、《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袁汝波水墨人物 》、《品画丛书·袁汝波篇》等多部画集。

袁汝波先生是我省人物画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全国人物画领域的翘楚。

在没有接触袁汝波先生之前,记者已多次观瞻他的作品。他以鲜明、浓烈、奔放而极富韵致的笔墨描绘着眼中和心中的物象。每每看到他的作品,记者心中总有一种 感慨:这是一位用挚真的情感去画画的画家,这是一位对生活和艺术充满了热爱的艺术家。作为土生土长而仍工作生活在开封的艺术家,难得此公,以如此个性的笔 墨,传递着古老文化名城的艺术家关于现代人物画艺术构想和实践的信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上午,记者慕名采访了袁汝波先生。画如其人,朴实而思维超迈的袁汝波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记者关于当下人物画创作的访问。

记者:人物画是中国画艺术里面相对较为复杂并难以走出自我个性化道路的一个门类,您作为学院派艺术家,靠着自己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磨砺和积淀,“袁氏风格”人物画已经得到当今中国画坛的高度认可,请问您是怎样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的?

袁汝波:每位画家都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又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展示作品。当今许多画家在他们的创作中,或致力于展现自我心灵的表白,或寻找某种情绪的宣 泄,或平静理性的符号,或不拘形似的抽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五彩的世界里,我在走着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路子。教学的职业特点,让我 把速写与创作结合了起来。每逢秋末满山红叶时,我就拿起速写本,带着学生,钻进山野,寻味山野的秋声,领略山里人朴实的民风。

作品的面貌是艺术家艺术观的写照,艺术观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无论你怎样选择,总逃不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择自己的花朵才是第一位的。有真,才能出情,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深入生活,才能有真情实感。

我正是靠着从生活中、大自然中获取灵感,才慢慢地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的。

记者:看袁教授您的很多作品,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师法自然”这一艺术圭臬的道理。您画面上的人物就好像在我们的身边,忙碌的民工、演奏中的唢呐手、悠闲 的老人、激情的鼓手……从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对艺术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社会充满了温情的艺术家。正因为如此,这些平凡的人物才以一个个艺术的 形象走进了您的艺术王国。请问您是怎样在现实主义绘画道路上探索的?

袁汝波:当今有的画家提出,要在虚的里面做文章、假的里面找天地,不必寻迹于真山实水,在乎于水墨游戏。我不否认他们其中的道理,但更赞同于虚与实的结 合、真与假的并存、水墨与造型的融通、情与景的交合、物与我的冲动以及思想与现实的撞击,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永恒。也正是这样一个理念,在指导着我走现 实主义绘画的路子。

写实,离不开生活,当然也离不开情感。由生活中生情感,再串起创作者的思想火花而成为作品,有个很重要的桥梁,那就是速写。然而进人21世纪互联网、数码 相机及各种信息高速公路的数字媒介时代,已经使人眼花缭乱。许多画家在这快捷的媒介中,不再手拿速写本深入生活获取第一感受,不再以基本功训练的方式去收 集素材,好像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我认为,他们这样就大错特错了。速写这种形式的功能太重要,它的容量也太大了。第一,它是画家造型能力的热身点,许多大 家,如黄胄、周思聪、蒋兆和,无一不在速写上狠下工夫,其速写作品如同他们的创作一样留芳百代。第二,它能直接获取最原始的动人素材,大凡取自于生活中的 素材是假想不得的,它常在平凡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第三,它是艺术语言变革的试验场,是生活中的感受或联想,你可以以最快捷的语言方式进行试验、设计,从创 造中去获得。看看历史上梵高等一代大师其作品的风格形式,无不和他的速写面貌、语言融为一体。不难看出,在他们成为巨匠的背后,速写所起的重要作用。第 四,速写既可简也可繁,草草几笔,有时表达了一个真情实感,繁叠渲染,有时展现出一种创新的形式。因此,速写永远是画家不可丢掉的法宝,速写将同各类艺术 形式一样的永恒。

记者:读懂您的绘画艺术,就更能深刻地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同时更离不开情感和艺术思维。作品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思想。请您就这方面谈谈。

袁汝波:艺术永远离不开生活和大自然造化。山野永远带来新的感受,秋声年年又有新的不同,进过大山的人总能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直接 感受。然而,山的艺术化首先是人的艺术化,只有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使山水常变、作品常新。走过千山万水,迈过时间距离,看到了新,那是平常的人;而在一座 山、一张脸里,又总能找到日出日落、悲欢离合的那是艺术人。一部《红楼梦》,有人看到的是才子佳人,有人看到的是男盗女娼,有人看到的是尔虞我诈,有人看 到的是革命风暴。眼光的重要性取决于人的思想、人的学识修养。古人常以“出污泥而不染”形容身处逆境而高昂向上、不同流合污的人为高人,以高风亮节形容表 里如一、情真无为的人为君子,至今仍不失大丈夫的准则。然而,要修得真佛还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达到儒雅之境必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造字将人与山 结合为“仙”字,将人与谷为伍称为“俗”字,登高则望远,登山则成仙。反之,人在谷底,目光短浅,自然俗气。艺术亦是如此。中国画论中将绘画分为“逸 品”、“神品”、“妙品”、“能品”,只有不懈追求勇于登攀,站高望远,才能占领“能品”,走过“妙品”,登攀“神品”,升华“逸品”。

世界是多彩的,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不能要求艺术像政治一样使用一种度量衡。千孔一面,公式化、格式化的样式必然受压抑,必然没有生命力,也称不上艺术。因此,艺术才是个性化的、独特的,不依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所会归到一起。

当你病态凄凄之时,健康会离你而去;当你走进安静之时,热烈就搬到远方。这个世界,获得了财富的同时,也摆脱了贫穷;有了幸福,就扔掉了痛苦。走向高山, 远去了低谷,但永远又是高山与低谷同在;财富与贫穷同在,安静与热烈同在,软弱与刚强同在,看我们选择谁,或能为谁拉去。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天津新闻中心书画网编辑 :admin